被讨厌的勇气
目录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
如果 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哲人身材短小并以此举例)你现在也有各种自卑感并深受其苦吧。但那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主观上的自卑感。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 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而无论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
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且具有特权。
青年: 退出竞争不也就是认输吗?
哲人:是从胜负竞争中全身而退,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
“无法真心祝福获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 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人体。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我们有语言,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要相信语言的力量,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段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变化,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阿德勒并不打算用善恶来区分人生课题或者人生谎言。我们现在应该谈的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
如果再加上一点的话,就是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也就是“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去使用被给予的东西”。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围着,都是活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的社会性的“个人”,无论如何都逃不出人际关系这张坚固的大网。
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认可欲求不正是人与他人交往形成社会的最大动机吗?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如果你能够这样去理解,事情就会截然不同了。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 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太远也不可以。 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
但是,希望你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例如国家或者地域社会等,而且在哪里都可以做出某些贡献。
哲人: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青年: 您是说如果闭门不出就无法到杯子外边去? 哲人:闷在自己房间里就好比停留在杯子里躲在一个小小的避难所里一样。即使能够临时避雨,但暴风雨却不会停止。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阿德勒心理学认为这不是能力问题,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首先应该找回受挫的勇气。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作出的评价”。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你不就一直因为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而感到厌烦吗?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到自己的价值。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节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的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 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 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所说的“自立”与“我有能力的意识”是关于自我接纳的话题。另一方面,所说的“与社会和谐共处”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则与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有关。
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
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
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现实性的人生就是这样,我自己无论怎样回顾之前的人生因为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走到“此时此刻”。